“雷曼时刻”又将重现?
1
黑石,爆雷了
(资料图片)
今天(3月3日)下午,金融圈传出一个爆炸性消息。
事件的主角是黑石集团,消息称它有价值5.62亿美元的商业地产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发生违约,这批证券是以2018年收购的芬兰企业SpondaOy拥有的一系列写字楼和商店为担保的。
据了解,黑石曾向债主寻求延期,以便有时间处置资产和偿还债务,但由于俄乌冲突和利率上升引发的市场波动,黑石的计划被打乱了,加之债主投票反对进一步延期,如今贷款服务机构已确定黑石违约。
▲图源网络
这事很快在金融圈引起了轩然大波。按照此前黑石的预计,2022年其管理规模将提升至1万亿美元,折合人民币近7万亿元。至此,黑石也将成为全球第一家万亿美元PE。
这个数字,如果放到2022年各省GDP排行榜里,能排到第五名,超越河南,仅次于广东、江苏、山东和浙江。黑石的能量,不言而喻。
但如今,黑石——全球最大的另类资管公司,也爆雷了。
说起来,黑石的爆雷早有预兆。
第一个信号来自赎回危机。去年10月份开始,黑石旗下的房地产信托基金BREIT投资者赎回请求激增,已经超过了黑石此前设定赎回门槛。以至于黑石不得不宣布限制赎回,12月限制赎回份额从2%降到0.3%,短期内积压了数十亿美元的赎回请求。那时候,蒙特利尔银行的分析师就将黑石集团(BX)的目标价从109美元下调至90美元。
第二个信号来自财务数据。去年11月,黑石集团发布的2022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,其Q3营收10.58亿美元,同比下滑了83%。净利润更是只有370万美元,与前一年同期的32亿美元相比,只剩一点点零头。
翻阅过往数据,这是黑石集团1985年成立至今,首次在营收、净利润遭遇双重打击。
骤然之间,从云端跌到谷底,黑石经历了什么?
2
万亿金融帝国
要了解黑石,得从一个美国人说起。
1947年,他出生在一个犹太家庭,打小就有经商头脑。14岁他就和双胞胎弟弟合开了一家剪草公司,25岁从哈佛商学院毕业后,他加入了华尔街老牌投行雷曼兄弟,并且只用六年时间就做到了全球兼并业务合伙人的位置。
他就是苏世民。1985年,苏世民和他的导师彼得·彼得森共同出资40万美元创建黑石,这个名字来自两位创始人,有点像京东当年取名的感觉。
▲1985年,38岁的苏世民(中)与雷曼兄弟其他高管
尽管起点很高,但苏世民依旧历经了创业的艰难,他们曾被488个潜在投资人拒绝,吃尽了闭门羹。直到1987年,黑石才成功募集第一支PE基金,金额为6.35亿美元。此后几十年里,苏世民慢慢筑起一个无比庞大的金融帝国。
回看黑石的发展历程,这家公司可以说是“金融危机的受益者”。
例如1987年10月,那个著名“黑色星期一”到来的前夕,黑石完成了第一期黑石旗舰并购基金的募集。
再如1991年,美国房地产衰退之际,黑石启动房地产投资业务,大把抄底。
还有2007年6月,黑石以每股价格31美元的价格,发行1.3亿股,公开募资超过40亿美元,不久后全球金融危机呼啸而至。
再后来,苏世民的老朋友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,苏世民也因此进入美国权力的核心,享尽了政策红利。
在苏世民的职业生涯中,他曾亲历过7次大规模的市场下滑或衰退:1973年、1975年、1982年、1987年、1990-1992年、2001年、2008 -2010年。
有意思的是,他似乎总能在每一次危机后找到抄底的机会,踩在一堆残骸上乘势而上。甚至在新冠疫情来临之时,苏世民也曾对媒体说——
对于购买资产和发放信贷而言,这创造了巨大的机会。
凭借着这种火中取栗的本事和运气,苏世民带领下的黑石集团资产管理规模从2007年刚上市时的880亿美元,增长到2021年末的8810亿美元——
14年时间扩张了10倍。
根据私募股权国际网站的排名,截至2021年末,黑石的资产管理规模在全球私募资产管理公司中位列第一位。
▲图源国信证券
到去年10月,黑石集团的总资产管理规模(AUM)进一步达到9509亿美元(6.9万亿人民币),离万亿美元仅有一步之遥。
3
“接盘之王”,被房地产坑惨了
相比高盛、摩根这些华尔街百年老店来说,黑石的历史并不久远。
但在30多年的发展之后,黑石已然成长为全球最大的另类资管公司。
所谓的另类投资,是对股票和债券等投资工具以外的非主流投资工具的总称,通常包括房地产基金、证券化资产、对冲基金、私募股权基金、大宗商品、艺术品等,此外也包括欧美传统市场和新兴市场的股票和债券。
时至今日,黑石的业务主要有四大板块——
房地产、私募股权、对冲基金、信贷和保险。
▲图源国信证券
根据国信证券的梳理,2015年至2021年,黑石集团的营业收入从46.47亿美元增长至225.77亿美元,归母净利润从6.27亿美元增长至58.60亿美元。
在这些业务板块中,房地产是主要收入来源,占比超过30%。其中更为外界熟知的,是黑石在中国的布局。
早在2007年左右,黑石就在香港、北京和上海设立了办公室,开始进军中国。
2008年,黑石以10亿元收购上海Channel1购物中心,这是黑石在中国内地最早的一笔地产收购案。紧接着2010年,黑石又从美银美林手中接管了亚洲地产业务,并专门成立了一只用于亚洲地产投资的基金,中国是其重点配置对象。
此后数年,黑石相继与海航、万达、安邦、富力等中国企业发生紧密联系。
▲图源一点财经
最引起关注的是2020年,黑石宣称斥资610亿元接盘潘石屹SOHO中国全部资产。后来,在一片“潘石屹要跑”的舆论声中,黑石的收购计划还是终止了。
时至今日,据不完全统计,黑石在中国市场累计投资额超过500亿元,投资范围囊括了物流地产、写字楼、购物中心以及综合体等业态。
频频地出手抄底,也让黑石获得了“接盘之王”的名号。但彼时的黑石恐怕没有料到,地产也会把它带入深渊。
2021年,黑石房地产类资管规模增长49%至2795亿美元,全年流入金额达753亿美元。但此时,全球地产已然生变。
在美国,按揭贷款利率创下2002年来的新高,购房者普遍持观望态度,最终导致量价齐跌。由此引发的房价泡沫减退潮流,更是让美国楼市阴云密布。
而黑石的BRIET基金,超过70%的资产重仓在美国的西部和南部,冲击可想而知。
▲图源远川投资评论
其实不止美国,同一时期,在瑞典、新西兰、加拿大等多个国家,房地产市场都迎来了大幅下跌。
金融行业,最怕的就是市场恐慌带来的踩踏式挤兑,而如今的黑石,由于地产板块的冲击,正面临着这样的境地。按市场人士的说法,如果挤兑风波处理不当,很可能会引发类似2008年的雷曼危机,从而造成新一轮的金融海啸席卷全球。
前两年黑石风头正劲的时候,苏世民被外界称为“华尔街真正的私募之王”,晋升顶级大佬。春风得意的苏老板,给年轻人提了54条人生建议。其中一条,如今的他应该有了更深刻的体会——
在金融界,突如其来的运气逆转,一笔糟糕交易,一笔不良投资,都可能将你击垮。
Copyright © 2015-2022 欧洲经营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沪ICP备2022005074号-23 联系邮箱: 58 55 97 3@qq.com